东西问 | 李涛:东西方交流中“最温柔的力量”为何是“她”?
中新社杭州10月25日电 题:东西方交流中“最温柔的力量”为何是“她”?
——专访浙江省妇女研究会副会长李涛
作者 王逸飞
随着越来越多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她力量”作为各国乃至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温柔的力量”,如何在推动各方通力协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浙江行政学院教授、浙江省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学术委员、浙江省妇女研究会副会长李涛。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中国女性的形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同阶段的“她力量”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李涛:在中国的每个历史阶段,女性的贡献都从未缺失。
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庙堂文化中,男性占据了书写历史的主导权,所以在官方文字中女性是被“淹没”的。但是在百姓的习俗文化中,因为对慈孝的看重,对女性的描写从未缺位。例如中国神话故事中就有“女娲补天”的传说。封建社会中的中国女性,更多以勤恳节俭、忍辱负重、顺从沉默的形象出现。
进入20世纪,从辛亥革命开始,中国女性形象随着社会进步、理念变迁亦开始变化——她们不再是被压迫者,而是追求平等、解放的革命者、改革建设的参与者,她们独立、担当、敢于创新、热情且不知疲倦。战争年代,许多中国革命女战士充满斗志的昂扬形象,让西方一些年轻人对中国充满向往。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为亿万人熟知,它的重要发源地正是浙江建德千鹤村。这句话极为传神地道出了女性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后来也成为全球妇女解放运动中,广泛被西方革命妇女传播的名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女性基本从传统禁锢中解放出来,以更自由的身份、更平等的角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政府官员、科学家还是企业家、运动员等,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许多典型女性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尤其是近十年,随着国家实力大幅跃升,当代中国女性自信、自主、敢于梦想、敢于追求的新形象加速树立,在全球愈发得到认可。
中新社记者:中国妇女事业发展与西方走过的路径有何不同?对世界有何贡献?
李涛:与西方女性解放运动路径不同,中国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中国女性解放之路。其最大特点是首先在经济上摆脱贫困,保证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才有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我认为这是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
去年,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一“减贫奇?!笔勾罅康呐┐迮源悠独е薪夥懦隼?。性别平等首先是要实现经济平等,中国的探索对当下第三世界的女性解放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比于中国先解决女性的经济独立而后在发展中完善制度,西方是率先由从制度构建层面发力。当然,这两条路径的出发点不同,没有谁优谁劣之分。
中新社记者:在国家形象树立、不同文明交往中,女性为何能成为“最温柔的力量”?
李涛:对任何国家、任何种族而言,女性都是最温柔、最浪漫的力量,她们真实、包容、富有亲和力的特质可以跨越语言、跨越距离。女性形象也是一个国家发展面貌与精神气质的绝佳体现。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像去年,中国媒体完成了一位平凡人的对比照:2010年,彝族年轻母亲巴木玉布木背着厚重行囊、抱着孩子在江西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画面被记者拍下,被称为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去年,媒体在四川大凉山找到了巴木玉布木,她已不需要带着孩子出去打工,她家已经脱贫、盖了新房,三个孩子正在读书,照片中她在阳光下的灿烂笑容与十多年前照片上的疲倦、茫然形成鲜明对比。
对外国朋友而言,了解中国脱贫成果、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形象是最直观、最深入人心的。在朴素的巴木玉布木的脸上,人们可看到中国女性不断解放、获得经济独立后所产生的精神上的自信。这也正是“最温柔力量”的独特作用。
中新社记者:人们看到,恶意“丑化”女性形象的行为在全球时有出现,您对此如何评价?
李涛:“丑化”女性形象不是一个新问题,其中绝大多数是出于政治目的,作为“配合”政治的一种低级手段。它对全球妇女事业的发展是有损害的,但这阻挡不了世界妇女解放的步伐。
在西方,少数势力常有“丑化”东方女性形象之举。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西方少数人对中国还存在“刻板印象”,对中国女性的印象停留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方小说中,认为中国女性还是被剥夺、被践踏的弱者形象。二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国际舞台影响力不断加强,这让一些势力很不适应、心态失衡,便强化对中国女性形象的扭曲,属于有意而为之。
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学会如何消解这种“戾气”。一方面面对挑衅要给予有力回击,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女性形象传播,在全球范围逐渐改变落后的认知观念,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中新社记者:在促进全球女性发展,以及让女性更好助力文化交流方面,东西方如何加强互鉴?
李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妇女与世界各国妇女通过对话交流,友谊不断加深,合作不断加大。例如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近年,妇女论坛也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下举办。新时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推动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全球携手尤其是东西互鉴必然更加重要。
为促进女性发展,中国在教育体系的建设上可适度借鉴西方经验,探索包括女性大学、女子学院在内的更多有助于女性发展的教育模式。对西方而言,中国在实现女性经济独立方面的探索,诸如来料加工、家庭手工业的培育发展等都可作为经验借鉴。在顶层设计上,中国通过成立专门的妇联组织,统筹推进妇女权益?;さ淖龇?,对西方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相互学习需要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我认为,在女性助力东西方交流方面,一方面是双方需要各自发力,有互学互看、互相欣赏的心态;一方面要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国家间女性组织、女性团体的交流。现在国际上有大量行业性、专业化的交流互访,但以女性为主体的对话尤其是民间对话还不够多。例如东西方女艺术家、女科学家、女留学生都可以增加接触。此外,围绕女性整体能力提升、进一步推进社会各领域性别平等、反对家暴等全球共性问题,东西方也有广阔的交流合作空间。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一直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中前行,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女性完全可以在东西方增进理解与互信中发挥更大作用。(完)
受访者简介:
李涛,浙江行政学院教授、浙江省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学术委员、浙江省妇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台湾政治大学、罗马第二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教育部等课题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