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折腾之后,王朔终于推出了新作,估计这场几近癫狂的折腾总算要告一段落了。终点落在了新书首发式上,说王朔为新作搞了个媒体见面会也好,说出版方为王朔搞了个新作首发媒体见面会也好。谁是主语、谁主动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是利益共同体,寻找到了一个舞台来刺激共同利益增长。而没有什么舞台比媒体更适合的了,一句话对徐静蕾说,那就是对徐静蕾说;对报纸说,却是对十万大军说。
王朔之前,作家或多或少都和媒体发生过关系(查出来,曹雪芹是例外)。在读者面前翩翩起舞是作家的本性,每个人都像抱着自己孩子一样,抱着自己的作品走出来,庄重得和总统一样。但是这根本不符合娱乐时代的游戏规则。人们早就厌烦了关于后现代与复古、寻根与先锋的讨论与介绍,人们更愿看到“国骂”、“美男作家”、“抄袭”这样的词汇。
王朔适当发扬这种炒作精神,是识时务者。
识时务,就是要意识到,作品不是惟一的,写作不是惟一的。媒体的作用应该等同甚至是超过作品的作用,首发媒体见面会的重要性应该等同甚至是超过写作的重要性。做码字工人,等待书商欺诈盘剥是不对的,应该主动成为自己精神产品的销售人员和广告经理。王朔表示读者要先看内容再决定是不是要买,他的书不适合讲时髦的人、对生活满意的人和年轻人———他这样说,与其表明自己是文坛钉子户,还不如说自己是个深谙销售术的挑衅者。目标读者群不挑衅几下,就对你的作品没反应。要都是老头老太太、失业人员、穿中山装的人来读这本售价肯定不菲的书,王老师你申请破产去吧。
必须说清楚的是,钉子户很少出来开发布会,就是出来开发布会,也不会老攻击和自己无关的人(如“抽”,“活该”)的。钉子户分娩完作品后,气力将尽,没这么大体力来表演。
赶“钉子户”时髦的王朔,纯粹是侮辱那对夫妇。
如果说那些衣冠楚楚的作家将媒介推介演变成沉闷芭蕾舞的话,那朔爷这几个月来的表演就是将芭蕾舞穿上三点式。人们围了上来,而只有围观的基础足够庞大,表演的人才能赚到一些散钱。(李拜五(北京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