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战时首都重庆与台湾光复学术论坛”在重庆举行。百余位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交流历史研究的成果,畅叙两岸历史、文化的深厚渊源
重庆在台湾光复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了重庆与台湾之间厚重的人脉关系:1949年前,大陆去台人员中,有70多万人曾在重庆工作、学习或生活。目前,在重庆发展的台资企业累计达到803家,投资额达到22.2亿美元。有1300多位台商、台胞常住重庆。
论坛中,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台湾光复前后的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把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在台湾光复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发挥了特殊作用,其重要地位无可替代。重庆市档案馆的唐润明研究员认为,“战后台湾完全回归祖国”的原则就是在重庆“坚定和统一”的,收复台湾的决定也是在重庆实施和实现的。学者林真指出,抗日战争胜利为收复台湾创造了契机,重庆为收复台湾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中国抗战史和台湾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年,在各省迁移到重庆的人群中,最特殊的就是从当时尚在日本盘踞下的台湾辗转而至的台籍仁人志士。他们克服千难万险来到重庆,首要的活动是“组织复台团体,进行复台运动”。他们创办杂志研究台湾问题,呼吁朝野重视台湾,提出复台后的治台策略建议等,为抗战和台湾光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台湾革命同盟会是1941年抗战期间台湾人在重庆组成的政治团体。作为大陆台胞的抗日统一革命组织,台湾革命同盟会呼吁中国政府抗战胜利后收复台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逢“4·17”《马关条约》签字日、“6·17”台湾沦陷周年等纪念日,台湾革命同盟会都要通过举行纪念会、招待会,发表宣言、发起宣传周等方式,唤起民众对收复台湾问题的关注。
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德政说,“台籍人士在战时重庆扮演着参谋或智囊的角色”,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复台”,主张的是自日本手中收复台湾,回归祖国。
“国语运动”唤醒台湾人民内心深处的中国情怀
“到了台北,一下飞机,遍地的台湾‘国语’声,亲切得不得了,和在香港听到的口音大不一样,大有‘到家了’的感觉!闭馐1994年时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舒乙到台湾参加学术活动时发出的感慨。
台湾在被日统治的50年间,殖民当局强制推行“皇民化教育”,使岛内人民不得不把日语作为日常用语,据1944年的调查,“当年台湾民众通晓日语者亦约占七成之谱”。因此,中国政府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后,废止日语,使用国语成为其首要工作之一。
在论坛上,台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介绍了“国语运动”初期的那段历史。汪毅夫介绍说,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首任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在“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结束后,用国语在电台广播讲话。这是官方“遵用国语”、推行国语的第一个姿态!短ㄍ褰庸芗苹僖分忻魅饭娑ǎ航庸芎笥θ范ü锲占凹苹,限期逐步实施。中小学以国语为必修科,公教人员应先遵用国语。各地方原设立之日语讲习所应即改为国语讲习所,并先训练国语师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民众自发参与国语运动早在“台湾光复当日”就已经开始。有文章介绍说,台湾的李氏族人率先创办国语补习班,免费教授!跋缛宋欧缍琳咧诙,约200余人”,“达年余之久”,足见台湾同胞爱国情感之深。
学者们指出,经过40多年的努力推行, 国语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共通的语言,几乎没有人不会说国语。在台湾推行国语,缘于海峡两岸人民文化同源的根基。台湾光复后推行“国语运动”的成功,不仅使两岸之间的对话、交流毫无阻碍,更唤醒台湾人民内心深处的中国情怀。今天,“台独”分裂势力在岛内推行“去中国化”,国语已成他们难以逾越的崇山峻岭,纵使恨之入骨,只能徒唤奈何。
海外台湾留学生是冲破两岸数十年阻隔的先驱
日军在沦陷区残杀老百姓的暴行、日军战俘被中国护士感化放弃自杀、中日学生战时往来……这些抗日战争中的故事都被当年在渝的台籍导演何非光在战时搬上银幕。
据林德政介绍,过去,人们只知道来到重庆的台湾人主要参与政治活动,经过研究,他发现也有何非光这样的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台湾人。1939年,何非光在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郑用之的提拔下,第一次担任导演,摄制影片《保家乡》。该片在重庆首映10天,盛况空前,激起全民抗日情绪。前苏联购买了60部该影片的拷贝在各地放映,并典藏在莫斯科影艺学院。1940年,何非光又编导了由日本俘虏主演的《东亚之光》。1944年,他再度导演成《气壮山河》、《血溅;ā返攘讲坑捌。
论坛闭幕式上,台盟中央副主席吴国祯谈起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一段往事。早在1971年,有5名台湾留美学生不顾台湾当局的禁令,毅然从美国来到北京。这是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来自台湾的同胞踏上祖国大陆。当时周恩来总理热情地接见了他们,并与他们进行了长达8个小时的谈话。近年来,每年有数百万台胞来大陆经商、旅游或学习。回顾历史,这些海外台湾留学生实是冲破1949年以来两岸阻绝的先驱。(本报重庆11月13日电) 张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