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十八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参事牛文元教授表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应对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条件即生存支持系统建设,是防灾抗灾的第一道防线,而此次汶川特大地震,对灾区生存支持系统破坏最为严重。
连日来持续关注地震灾区情况的牛文元教授十八日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介绍说,生存支持系统也被称为生命的“庇护所”,它的加强与完善,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极大提高灾区的抗逆力和缓冲力,从而能挽救更多生命并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有的楼房一塌到底,人员伤亡巨大;也有些楼房只是受损却未坍塌,房内居民生存就得到基本保障。牛文元说:“这就不难看出生存支持系统的重要性,所以说它是防灾抗灾的第一道防线”。
鉴于此,震区灾后重建、其他地方特别是处于地震带上的城镇今后规划建设时,都应该汲取此次汶川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加强和完善楼房、民居等生存支持系统建设,强化防灾抗灾的第一道防线,以防灾于未然。
牛文元称,可持续发展一般由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等五方面构成,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过程中,另四大支持系统建设也要予以统筹安排:
--发展支持系统方面,灾区重建应整体规划、科学布局,有效整合生产要素,尽快恢复、步入到与该区域和整个社会发展相协调阶段;
--环境支持系统方面,要不断改善当地水、大气等生态与环境,为灾区重建创造良好外部生态条件;
--社会支持系统方面就是要在灾区构建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制度理性解决重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智力支持系统建设将为灾区重建后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主要通过教育、科技和管理来实现,教育是对未来投资,科技创造未来生产力,管理则是整合资源促进效益最大化。
这位可持续发展专家表示,面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地震灾害,中国举国上下迅速行动、众志成城抗灾救援,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相信震灾救援和灾后重建一定会取得胜利、灾区重建后也一定能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