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截至2月份,我国网民数达2.21亿人,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在2007年年底,这一数字为2.1亿人。另据统计,尽管我国网民数的增长使得互联网普及率大大提高,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互联网及新媒体传播专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博士最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网民大国不等于网络强国。
中国青年报:中国网民数突破了2.21亿,成为了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我国是不是已经迈入了网络强国?
杜骏飞:2.21亿,在数量上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网络大国,但是我国网络的渗透率和普及率都大大低于韩国、日本,互联网还不够强势。
根据《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的文化结构,1999年以来,大专及以上网民比例已经从86%降至目前的36.2%。74%的网民收入在2000元以下,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这样的网民是低学历、低年龄的,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没有包括进来,所以网民就不够主流。网民的绝对力量不够,是边缘化的。照这几个指标来看,我国是否能成为网络强国的确不够乐观。
中国青年报:从几年前的宝马撞人案到去年的华南虎事件,网民的关注推动了真相的揭露,我国网民在舆论监督上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
杜骏飞:据我们统计,近年来大大小小的网络民意案件有一百多件。这些案例从小到大,网民的意识正在从微弱到强大,表达从无意识到理性。
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上,参与的人越多,越有可能形成真知,形成“宏观真实”,参与的网民声音越多,我们就越能辨清是非曲直。
最重要的一点是网民的呼声可能促成社会行动,干预现实。包括总理在内的许多政府官员都重视网络舆论,传统新闻媒体也从网络舆论中获取选题,日积月累,最终对中国社会形成了推动力。
中国青年报:网民对特定的话题很感兴趣,有人认为网民在某些话题上过于偏激,屡屡出现“人肉搜索”和网络追杀令,网民不负责任的参与传播他人隐私和进行道德批判,您怎么看待?
杜骏飞:网民也是分层的,有上中下几个层次。有文化水平高的,也有没有水平的,网民有真知灼见,也有无知言论。
偏激的言论会受到重视,低劣、粗俗的言论被人重视,并不是因为这些言论重要。因为在噪音强的一个空间里,某些偏颇的声音因为刺耳而被关注。就像在疯人院里,正常的、合乎情理的表达没人重视,而一个疯子脱了衣服狂奔会被人重视。这是网民的心理在作祟。
其次,某些偏激的言行并非完全是错的。有些“人肉搜索”、网络追杀令捍卫了良知,谴责了违反人伦和社会伦理的事!拔淦鳌蔽匏胶没,主要看使用者的目的是什么,是维护社会的道德还是出于无耻的目的,比如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这就要受到限制。
中国青年报:在网民表达的空间里,先有BBS,后有博客。一些公共的论坛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博客的兴起跟最早的论坛上的网民表达有什么不一样?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杜骏飞:BBS时代重要的是有集群效应,在一些论坛中,有很强的议程设置功能。而在博客时代,博主是自主分散的,版主不存在了,各个网络主体是平权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了。博客是一把更快的刀,是个强大的利器,但是如果运用不好,会伤人伤己。缺少把关人,社会管理的难度更大。(记者 王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