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作为一代教育宗师和教育改革的先驱,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洋公学是蔡先生倡导自由教学、传播民主思想的最早试验田之一。蔡元培与交大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01年。是年,他应南洋公学(交通大学时名)代总理(校长)张元济之邀,任上院特班总教习。蔡元培到职后,一反学堂的教学常规,采取以自学为主的教授方法,鼓励学生发表己见。
为使学生尽快获得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蔡元培鼓励他们重视外语的学习。他提倡学习外语是从与汉语比较接近的日语开始的,以自己不会读日文照样能看懂日文书籍的经验,教学生如何看懂和翻译日文,为学生易于接受,“不数日,人人能读日文,且有译书者!敝,蔡元培还和学生一起向马相伯学习拉丁语。蔡元培主动带头,每天一早就从他的住宿地南洋公学中院三楼步行到徐家汇土山湾马相伯住处,甚至有时清晨五点马相伯还未起床就开始敲门。马先生只好高挂“免战”,“太早了,太早了,八九点钟再来吧!币皇贝鸦啊
20世纪初的上海,民主思想兴起,南洋公学学生在蔡元培等教师的引导下,融入了这股新思潮。1902年11月,公学爆发了被称为中国学运史上“一声霹雳”的“墨水瓶事件”,掀起了反封建专制学界风潮的先声。事件缘起于一文科教习追究师座上放置的一只空墨水瓶,直至校方开除学生,此举激起该班学生的反对。校方又宣布开除全班学生。全校学生群起反对,要求专制武断的总理汪凤藻限期下台,否则集体退学。限期已过,汪凤藻仍未解职,全校200多名学生(部分学生后被劝回,实际离校学生145名)毅然整队离开南洋公学。同情学生、素具民主思想的蔡元培多方斡旋未果后愤然辞职,随同学生离校。为了帮助退学学生渡过难关,由蔡元培任会长的中国教育会决定创设爱国学社。为筹集办学经费,蔡元培赶赴南京向友人借款。刚到上海码头,家人奔至泣告,说其长子病死。蔡元培挥泪嘱托他人代办丧事,然后义无反顾登轮而去。
二十多年后,蔡元培再度与交大结缘。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任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第一交通大学校长。再入交大,蔡元培首先进行了学校行政机构改革。其次,解决了教师欠薪问题。进而推行了分系议案,从而使交大建立起科门、学系并存的教学建制。蔡元培的改科设系重新调整了交大的学科布局。因为当时交大只有工科和管理学科,而率先设系的,恰恰是交大原先不具备的理科(数学、物理、化学)和文科(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蔡元培实际上是以分系的形式,完成了他心目中交大学科的理想雏形——应该是文理工三足鼎立的综合性大学。
作者:毛杏云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