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日电 题:陈凯歌与“一个馒头”之争将如何收场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陈凯歌没有想到,被他当作“第三个儿子”的《无极》会被调侃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就好比衍生出一个似像非像的“私生子”,并且风头大有盖过亲生儿子的迹象。于是,陈凯歌怒了,决定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没想到却引来同行和各界更为严厉的嘲讽与斥责,因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是“同情弱者”。
尽管胡戈表示他的原意是想做“交流学习”之用,而且他并不是调侃大片、改编大片的始作俑者,但现在真正的问题不是用作交流学习还是用作商业,而是这个“私生子”在社会上“招摇撞骗”已经严重威胁了父亲的地位和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陈凯歌要与胡戈对簿公堂。
然而,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当道德无法约束人们的行为时才有法律的至高无上。陈凯歌一旦起诉,却很有可能赢了官司,输了人心。搜狐网的调查显示:认为“陈凯歌有仗势欺人之嫌”者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五点九三,认为“陈凯歌毫无幽默感”的占到百分之三十三点八三,而支持者只有百分之五点零一。
一旦诉诸法律,根据《著作权法》,胡戈虽有侵权行为却没有为自己赢利,最终很有可能只有一个象征性赔偿;而陈凯歌的“以大欺小”、“小题大做”却很有可能对他“文化导演”的形象产生根本性动摇。
其实,如果陈凯歌开始抱着一种大度的心态,称赞胡戈的创作才能,没准这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好事的媒体也就没有那么多炒作;如果陈凯歌把剧本改得更完善一些,也就不会给胡戈调侃改编的灵感,《无极》也许就成为没有缺憾的经典了。
事实上,《无极》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根本不存在孰优孰劣,孰大孰小,只是不同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媒介的演绎方式。如果学生做个PPT,做个FLASH,做个小动画剪辑,也要向大导演、大作家支付创作费用,校园里就没有那么多创新之作了。因为有了陈凯歌、有了胡戈,我们的电影和电脑放映才能如此精彩。
心存善良的人多希望陈凯歌与胡戈不要真的因为“一个馒头”而在法庭上“兵戈相见”。胡戈向前辈道个歉,陈凯歌“大人不记小人过”,没准两人联起手来能创作更美的电影。当然这只是乐观的美好想象,也许此事会给“网络天才”们一个警示:下次调侃大片要有更精确地分寸把握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