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的作为
汪道涵出任市长的同时,胡立教当选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国栋、汪道涵和胡立教形成了上海的三驾马车。
汪道涵上任之时,中国的国门刚刚打开;就上海内部条件来说,由于文革结束还只有四年,拨乱反正也只是刚刚结束,上海30年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运动导致的种种弊端,非短期可以消除;特别是上海官民已经比较保守的心态,更与广东等地积极进取的心态不同。
汪道涵在这样一种情势下就任上海市市长,就表面而言,确实难有大的作为。
然而,汪道涵还是有作为的,他在两个方面为后来上海的崛起,做了奠定基础的工作。其一是从人事方面,其二是在规划方面。
汪道涵知道自己只能在上海做一届市长,因为他的年龄注定了不可能连任。1982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二大,汪道涵是代表,但是没有进入中央委员会,即是年龄太大之故。尽管如此,汪道涵并没有以一己的进退为怀,而是以开阔的心胸,关注着可能的接班人。他是上海市市长和市委副书记,要为上海的下一任市长乃至于几任市长考虑。
汪道涵在上海工作期间,由于和陈国栋、胡立教有相同的背景,彼此配合得不错。虽然这一套三驾马车在市政建设方面建树不大,但在重用青年才俊方面却比外省大胆和超前。1983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配备上海市委新的常委,这一届常委共12人,陈国栋为第一书记,胡立教为第二书记,汪道涵与杨堤、阮崇武同为书记;在新增加的常委当中,包括吴邦国和黄菊,这两个工程师当时分别为42岁和45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这样年轻的省级常委还是凤毛麟角,而吴邦国和黄菊正是汪道涵选拔的。他们后来分别担任过上海市委书记和市长,配合江泽民和朱基工作,实现了上海的重新崛起。
其次是对于上海未来发展的规划,包括浦东的开发、开放。1983年,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上海,要求上海应该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汪道涵随即组织了一批专家和学者,同国务院秘书长马洪为首的国务院调研组一道,研究制定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
这个提纲特别强调上海要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和多功能中心城市的作用,要对国内外开放,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为全国服务;提纲同时规划了上海老城区逐步改造和建设新市区(包括浦东开发)要结合展开。提纲首次具体规定上海的第三产业应以发展内外贸易、金融、咨询服务和旅游业为重点,到1990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在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占30%以上。
尽管这还是一个比较粗线条的提纲,但这是上海第一个具体的现代化发展规划,而且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纲要。后来的上海市市长江泽民、朱基、黄菊、徐匡迪和陈良宇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推进着上海市政的现代化,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者为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