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离家外出打工、30岁还在卖菜的郭荣庆日前与其他150多名新生一起走进了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课堂(据10月18日《北京晨报》报道)。
这让人想起前一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在西安长安街头卖肉的新闻。
令笔者感慨的是两个人的境遇的变迁,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用得了三十年呢?十年前,陆步轩作为天之骄子坐在令人羡慕的北大学堂,而当时的郭荣庆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打工;十年之后,陆步轩流落街头做了一个屠户,而郭荣庆却终于结束了卖菜生涯跨入了中科院的大门。
然而更令笔者感慨的是一些人对待他们的世俗眼光。提起陆步轩,尽管他怎么违反了国家政策多生了几胎孩子,尽管他从未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尽管他后来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屠户,但总是都在前面冠以“北大才子”的美称。
对郭荣庆就不同了,尽管他长年累月在外打工的的同时,都要尽一切可能找时间泡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尽管他三年前就通过自学拿到了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毕业证书,尽管他参加了两次研究生考试后终于取得了社科院的录取通知书,但一提起郭荣庆,人们总是习惯的和“卖菜郎”的称呼联系在一起。在有的人看来,陆步轩出身北大,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才子”,而郭荣庆出身民工,什么时候都摆脱不了“卖菜郎”的影子。
这种世俗的眼光产生的必然是对人的不公平。当人们知道陆步轩混同“凡夫俗子”在闹市卖肉多年的时候,一面责难老天无眼埋没人才,一面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给他安排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北大才子”怎能卖肉呢?
于是后来就有了众多的后续报道,有的说,陆步轩接受了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的邀请,到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学;有的说,陆步轩到西安市长安区政府一家事业单位当了干部;还有的说陆步轩和外商投资做起了大买卖……可谓众说纷纭,但是不管哪种结果,都似乎和“北大才子”的身份相配了。
那么,打上了“卖菜郎”烙印的郭荣庆进入中科院读研后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不好说,但是从郭荣庆“不希望把我个人特殊化,我特别害怕因为有太多人采访我,让同学对我有什么隔膜”这样的请求中,不难看出人们依旧对他的抱有“异样”的看法。
其实想想,有太多曾经辉煌过的人过早的沉沦,也有太多曾经贫寒的人通过奋发而又大有作为,大可不必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就拿陆步轩来说,从“北大学子”到“街头卖肉”,路完全是自己走出来的,人们不必惋惜什么。同样,郭荣庆从“卖菜郎”到中科院研究生的转化,也得益于自己的奋发努力,人们也不必感叹什么。
没有永远的“北大才子”,也没有永远的“卖菜郎”,希望人们提起了陆步轩、郭荣庆或者其他有过相似经历的人的时候,最好还是直呼其名,不要加上过多的带有世俗偏见的修饰。(稿源:南国早报;作者: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