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22处城墙边摊点,恢复“北门锁钥”城门,复建关城内兵营、守备署等古建筑……近年来,八达岭长城特区办事处采取一系列措施淡化景区商业气息,恢复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貌。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杰出代表,始建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明代最终形成关城-长城-三里外岔道城相对完备的防御体系。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事不断与自然风化,长城已是满目创痍。解放后,虽然历经两次大规模修复,八达岭长城的一些古建筑还没有复原。改革开放后,为满足游人的购物需求,关城内外建成了一些临时摊点,有的甚至把商亭的一边搭在城墙上,给长城形象蒙上了阴影。
1996年起,八达岭特区开始全面整治,他们率先在全国提出:淡化景区商业气息,还长城历史原貌。当时,关城内外,轻钢结构、石棉瓦盖顶的摊点到处可见,个别靠着城墙的餐厅烟熏火燎,把墙面都熏黑了。有的临时建筑挡住了长城固有的排水系统,造成雨天积水。在做好商户思想工作的前提下,特区办事处拿出四百多万元,补偿商户因合同未到期而蒙受的损失。在22家商户的大力支持下,关城内所有临时建筑很快拆除,腾出1529平方米的空地。
临时建筑的拆除,为一批古建筑的复建创造了条件。原来,这些地方恰好是明弘治18年(公元1505年)关城建成时东兵营、南兵营、守备署及察院公馆的所在地。这些古建筑在解放前已全部毁坏。特区办事处在国家、市、县文物局的帮助下,开始在关城内复建这四处古建筑,先后恢复了青砖灰瓦、朱红门窗的兵营、守备署及察院公馆,使整个关城又形成了原来的格局。
“北门锁钥”城楼,明代建成,城门不知毁于何时。1999年,依据修建八达岭高速路时出土的长城关门锁以及临近城门的规制,文物古建人员设计、复建了“北门锁钥”的两扇大门。新城门高4.2米,宽2.4米,保留了木本色,并长期敞开。(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红梅、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