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4日电 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刚刚被证实已成功在火星登陆,对于火星的一些背景,许多媒体也进行了解读。据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出生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附属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工程师李友楠博士,也向人们解读了人类探测火星的历史。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火星占有着一个很特殊的位置。4000年前,古埃及人称它为“红色之星”。这是一个很恰当的名字,因为从地球上看火星,它鲜红如火。古巴比伦人称它为“死亡之星”。
希腊人与罗马人对火星都没有好感。这主要是因为从地球上观察火星,它先是由东向西运行。然后,它会在星空中停止不动一段时间。接着,它会继续其东西运行的轨道。古罗马人觉得他们在地球上的一举一动总是被火星上的“人”监视着。所以罗马人替它取了一个不太友善的名字:Mars。这是罗马战神的名字。
火星在星空中这种独一无二的运行轨道也被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注意到了。就像罗马人一样,他们也被火星这种变幻莫测的轨道所迷惑着。因此,在先秦,中国天文学家也给火星取了一个相当特别的名字:“莹惑”。这是因为火星莹莹像火,而且光亮时有变化,顺行逆行的情形非常错综复杂。这一切都令人十分迷惑。
在秦朝以前的古书中,作者通常用“火”字来形容恒星(如太阳)而不是指火星。但在前汉、后汉书中,“莹惑”二字开始出现。例如,在后汉书中有如下的记载:“建安十八年(作者按:三国时代),岁星、镇星及莹惑俱入太微”。这里提到的岁星及镇星分别是指木星及土星。而莹惑则是指火星。春秋战国时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说极为盛行。所以古中国天文学家又简称莹惑为火星。
在汉朝时代,古中国天文学家用肉眼对火星已有极度准确的观察了。例如,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了火星公转的周期是687天。这个数字与今天最正确的数字相比,误差不到千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