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幽门螺杆菌牙膏有用吗?专家:不管用
在网购平台随意搜索,可以看到一些抗幽门螺杆菌牙膏、漱口水在销售,价格数十元不等,比一般牙膏价格要高,在功效上声称使用七天便可带来清新口气。这类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口腔清洁用品究竟是真的有效还是消费者在交智商税呢?正值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本期名医解惑专栏,邀请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郅敏主任医师解答。
郅敏指出,幽门螺杆菌实际上是长期存在于胃部的细菌,难以在口腔长期停留,因此口腔内鲜有幽门螺杆菌的存在,“杀菌”无从谈起。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易感因素,因此不少人谈之色变,专家表示,易感因素与患胃癌并不是等号关系,后者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者,并非一定要药物治疗,“除了特定情况患者,一般情况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免疫力提高过程,有的可以通过体内自我清除的方式自愈,因此可以观察一段时期”。由于感染幽门螺杆菌并无特别症状,而这种细菌又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和唾液传播,因此应提倡公筷公勺饮食,避免不卫生的生活习惯。
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检测方法是什么?
胃镜检测是金标准
感染幽门螺杆菌并没有特别的症状显现出来,那么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检测方法是什么呢?郅敏主任医师表示,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呼气实验有两种办法,分别是13C尿素呼气实验和14C尿素呼气实验,均是碳元素的同位素标记,但是检测范围不太一样,因此各自的标准值不同。一般来说,当结果越是接近标准线,越容易有误差,如果检测值非常贴近,想进一步确诊可看看胃镜下有没有其他表现。为了避免操作不当导致误差,检测时候是先呼气,喝一口药,再呼气,这过程要注意不要漏气。
“目前胃镜下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是金标准,可以从组织学看到幽门螺杆菌的形态,胃镜可以在不同组织取活检,因此可以看到幽门螺杆菌在不同组织分布的情况?!臂っ舯硎?。
网上还有HP试纸的便捷检测方法,这种有效吗?郅敏介绍,HP试纸检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口腔黏膜或者牙龈处取样检测,另一种是从粪便中取样。幽门螺杆菌是在胃内长驻的细菌,居住环境基本就在胃里,如果有的人因为胃反流或者呕吐,会带出一些幽门螺杆菌到口腔,这样通过口腔试纸检测可能有检测出阳性的情况,但是这种比例是很低的,因为幽门螺杆菌不能在口腔内长期停留,它的大部分时间停留在胃里?!翱谇皇灾郊觳饧跎倭思觳獾难粜月?,这种检测方法不是很准确。粪便试纸检测主要是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抗原,抗原在幽门螺杆菌的表面,更通俗可以理解为幽门螺杆菌已经阵亡后的‘遗骸’,通过检测判断体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这种方法相对于口腔试纸检测而言准确度高一点?!臂っ舯硎?。
抗幽门螺杆菌的漱口水有用吗?
不管用
由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在成年人中比较常见,网络上常有人将其感染与胃癌画上等号,让人为之色变。一些号称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牙膏、漱口水在市场上出现,其中一款牙膏声称使用七天可恢复清新口气,这种广告能信吗?
郅敏表示,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胃黏膜上的低厌氧菌,它的长驻环境主要在胃部,并非口腔。牙膏、漱口水主要是起到对口腔清洁以及口腔菌群平衡的作用,口臭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炎症,有的口腔用品有消炎症的效果,但是这类产品并不能治疗幽门螺杆菌。
发现感染一定要治疗吗?
需要综合评估
幽门螺杆菌只是胃癌的一个易感因素,并非是致病因素,因此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无须过于忧虑和紧张,这种细菌存在于体内对于生活影响不大,是否需要做根除治疗需要由医生综合评估给出意见。
郅敏介绍,幽门螺杆菌在治疗过程中是需要足疗程的药物,里面会有抗生素。至少两周的抗生素治疗可能会带来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对于有合并其他疾病服用其他药物的老年人来说,同步做治疗容易导致药物疗效下降,或者和其他药物一起服用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这类人士,不一定非要治疗不可,需要综合评估。对于儿童而言,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有一个自我免疫力增强的过程,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幽门螺杆菌的自我清除,因此对于儿童来说,与其吃几种抗生素药物治疗,不如观察等待一段时间综合评估。
考虑到幽门螺杆菌确实是其中一个致癌因素,与胃癌存在相关性,当个体有一些特定情况是必须要治疗,如:1.有胃癌的家族史或有过胃部早期肿瘤手术史;2.胃和十二指肠有溃疡史;3.老年人准备长期吃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林等药物;4.胃部淋巴瘤等相关情况。
生活饮食如何调整?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由于这种细菌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共用碗筷餐具可以实现传播。预防幽门螺杆菌的方式,就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减少在外就餐的次数;不要口嚼食物喂食幼儿;家里有人感染的,不要交叉使用碗筷和杯子;集体用餐时最好使用公筷或者分餐;餐具要勤消毒。避免家庭成员之间共用牙刷的行为,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唾液传播,如果一方是阳性携带者,伴侣另一方也应注意去检测,平时避免接吻。这种细菌通过粪便传播的概率很低,所以即使是家庭成员中有阳性携带者,厕所常规清洁消毒即可,无须心理负担过大。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栏目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温俊华、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