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昨日,北京市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谷永新表示,北京建设有30多个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分布在18区县,对地震变化进行24小时监控。
30余监测点24小时监测地下
北京的地震预测能力是何种水平?对此谷永新表示,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难题,我国虽然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但还是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据介绍,北京地震监测台站在全国相对密集,预测能力相对较强。
他说,北京建有3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分布在18区县。台站都设置在比较偏僻的、人为干扰或人为影响较小的地区。这些观测台站24小时监测,所有数据都汇集到北京市地震局监测台网中心,24小时有人值守并分析。
对于监测地震的手段,主要包括电磁变化、地下应力和地形变化、观测地下水位、水温、水化学成分变化、小地震活动频度是否异常等方面。比如有的地方小震活动人们虽然感觉不到,但仪器可以监测,这些活动有一定规律,如果突然异常,就需要分析是否会发生地震。
目前对地下深处监测能力有限
谷永新表示,目前,北京台站和监测网点还主要是在地表进行监测,即便在地下也是在几百米的地方,而地震发生的震源,哪怕是浅源地震,也是在地下10多公里的地方,不能直接测量到10多公里以下的变化。因此,地表观测是间接的,对深处的监测能力有限。
此外,大地震一般孕育到发生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周期很长,需要很长时间的样本资料,才能捕捉到地震的规律性。但北京地震预报工作从1967年开始全面展开,到目前为止只有几十年的资料,用这种资料来分析可能上千年的地震规律,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不断积累和研究才能找出规律。(记者蒋彦鑫)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