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6日电 新一期《求是》刊发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反思今年初中国雨雪冰冻灾害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今年年初中国低温雨雪冰冻巨灾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面对国际减轻灾害风险战略与行动的新趋向,着眼全球变暖造成的巨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中国加快建立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已迫在眉睫。
文章为此提出三点具体建议:
1.制定综合减灾战略和减灾规划
加快完成减灾战略的转变。首先,在已有的部门或行业减灾工作基础上,形成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综合减灾体系,整合减灾资源,防范各类灾害,做好灾害发展各个阶段的减灾工作。其次,全面构建灾害风险的转移机制,大力倡导开展灾害保险、再保险,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提高巨灾风险的转移能力。第三,加强社区和区域综合减灾工作,在国家综合减灾框架下,高度关注高风险地区的综合减灾工作,全面提高高风险地区巨灾风险综合防范能力。第四,在突出应急能力建设的同时,高度关注备灾能力和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的提高,使减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协调发展与减灾间的矛盾,全面提高包括政府、企业、社会与公众的减灾能力。
全面实施各项综合减灾规划。全面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防范工程;在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全面实施减灾专项工程规划的基础上,选择大都市连片区、重要农业生产基地、重要基础工业生产基地,制定和实施巨灾风险防范规划。
2.建设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金融防范体系。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做法,在政府特殊财政和税务政策的支持下,建立巨灾分担的补偿机制。
建立区域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制定全国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区划,整合政府、企业和社区减灾资源,形成集发展、减灾与风险转移为一体的巨灾风险防范模式。
大力创新国家巨灾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在进一步强化国家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各级综合减轻灾害风险的协调机构,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轻灾害管理体制。第二,强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轻灾害风险的运行机制,即统筹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应急保障、救助储备、科技支撑、人才培养、知识普及和巨灾风险转移等运行管理,形成总体规划、资源优化、各负其责、系统联动的运行机制。第三,加快推进综合减轻灾害风险法制的调研和起草,加强对已有减轻灾害风险法律的修订,为全面提高综合减轻灾害风险、防范巨灾风险能力,提供坚实的政策法规保障。第四,加强国内与国际减灾工作的协调,促进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国家减灾外交的能力。
3.加强应对巨灾的能力建设
加强应对巨灾的机构建设。国务院为应对此次巨灾组织了一个临时机构,但这只是一种临时举措,考虑到今后由极端气候事件引发灾害的次数将上升,国家决策层应考虑设置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层次的组织架构,实行特殊的编制和特殊的领导与组织结构,使其真正有能力处置巨灾。
加大应对巨灾的资源储备。在国家已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加强备灾能力的建设,特别是应对巨灾的物资和装备。
促进应对巨灾的科技进步,加强应对巨灾的国际合作。应结合国情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巨灾应对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等。
加强对巨灾的深入研究,完善巨灾应急预案。广泛收集国内外巨灾及其应对的案例,通过深入的对比分析,掌握其形成的机制和影响过程。此外,要深入分析以往应对巨灾的经验教训,全面评估已经启动的各种应急预案,充分吸收国内外对巨灾的研究成果,科学制定巨灾防范的对策和巨灾应急预案。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