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的媒体十分关注当地公交行业出现的困难,“整个行业由原来的自负盈亏、保本微利转变为严重亏损、负债累累、难以为继”。
广州公交业为何陷入窘境,似有不同解读,比如车辆改型、规划失当及体制问题等等。只有找出症结,才能对症下药。由此,却让人想到了与公共服务业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如何管好用好新增的公共财政投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大。各地都把政府新增财力的绝大部分,投入到教育、卫生、社保、文化、公交、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等诸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
越来越多原先需要百姓自付、企业自筹的费用,改由政府财政拨款!罢竦ァ币皇背闪肆餍杏。这是中国经济强劲发展、政府财力日益雄厚的结果,更是落实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也是政府转变自身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反映。
与此同时,对剧增的资金,如何使用好、管理好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历史教训值得记取。计划经济年代,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的开支曾经由“政府包下来”,但同时责权脱节、职责不清,产生了诸多弊端。有人以为,政府预算今年不用过期作废,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不当使用、甚至挥霍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形成了大量财政投入“黑洞”。
可以说,对于某些公共服务机构来说,“缺钱”与“浪费”的现象,几乎总是同时存在的。
今天,“政府埋单”的背景与当年有天壤之别,政府财力今非昔比,市场经济意识也已经深入人心,政府投入机制和管理手段都有了一定提高。但这并不表明浪费公共财政的可能性已经消失。实际上,只要权责不对等、监督乏力,再度出现财政投入“黑洞”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某些政府部门把新增财力投入视为“重切蛋糕”,当作部门权力的再分配,本来应当削弱的资源分配权,却在加大公共服务的名义下,进一步得到强化,滋生腐败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褂幸恍┎斡牍卜竦幕梗略霾屏κ游椎玫摹疤粕狻,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钱财,却没有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去谨慎使用,少数人甚至将其视作是“钱多人傻”的新商机,一旦得到就肆意妄为,甚至成了内部人的新福利。
因此,加大对新增公共财力的科学管理,已成当务之急。首要的一条,是让公共财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学习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强化预算管理、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特别是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其中,除了对涉嫌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更主要的是对资金使用绩效的审计。投下去的钱,即使没有被贪污,但随意滥用,老百姓未能从中得到实惠,或得到的实惠与投入的资金不成比例,同样必须问责。
总而言之,改善公共服务,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解决总量的问题,同时也要更加重视科学有效地使用,解决好绩效问题。(陈颂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