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平:
这可能要从我们已有的,在中日经贸合作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起。现在,中日经贸关系总体上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你会发现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金融领域、其它的一种经贸合作的领域,可能缺乏一个相互的协调。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对话机制建立以后,可以从总体上统领中日相关合作领域的战略也好,政策也好,具体的举措也好,这样可能使得中日经贸合作从机制上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从范围上来讲,进一步扩展了,而且相互之间可以有一个非常好的、密切合作的协调关系。
主持人:
中日之间现在也提出要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当然这个战略互惠关系,经贸领域的互惠还是一个基础。我们可以先通过几个旧照片、历史照片,来回顾一下几次中日经济交流的历史。比如说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副照片,就是1952年6月1号,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的贸易协定。其实,那个时候中日还没有正式建交。接下来是1962年,廖承志同志和日本自民党国会议员高碕达之助在北京共同签署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第三张是1985年的时候,已经是中日建交13年之后了,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由会长五岛升率领的日本商工会议所的访华团。
这几个照片我们是回顾了一下历史,同时我们可以结合数字来看一看,从中日1972年建交,到现在35年的时间里,双方的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比如说双边贸易额1972年的时候是11亿美元,到了2006年的时候2074亿美元,增长将近200倍,这个的发展速度是非?斓。日本对华投资额1982年是1.7亿美元,2006年是580亿美元,而且对华投资项目超过了3万个。
其实这些数字可能看起来还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我想两位因为是研究中日关系的,而且经常来往于中日之间,可能对这个感受也是非常有印象的。因为从我们自身看到的变化就是,日本的这些产品,包括日本的品牌在中国设厂的品牌也是越来越多了。这3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真的是太快了。
高洪:
确实有一些切身的感受,80年代初,沈阳啤酒厂和日本的三得利啤酒公司有一个引进设备的谈判,我当时在那里帮助人家谈判。当时虽然两国的政治关系,现在回过头来讲是“蜜月期”,但是因为经济水平差得非常大,日方来谈判、投资,尽管要把那些二手甚至三手的落后设备转移到中国,但它仍然是很高位的,而且中国接受这种技术的环境也不是很成熟,所以终于没有谈成。相同是啤酒的问题,去年年末,我陪外交学会的领导到日本去访问,当时也是啤酒厂,是朝日啤酒厂,听说外交学会的领导到了关西,在“崔田”有一个啤酒基地,就拼命联系,说一定要请中方的客人到我们这儿来,我们这儿有很好的新产品,很好喝,有发泡啤酒,啤酒类的果酒,你们来尝。等到考察团真正到了“崔田”,他满嘴讲的都是如何帮我们到中国投资,在北京、上海都有分厂,我们还要设更多的分厂,热度真是迎面扑来。
主持人:
也确实是发现了中国市场能够有实惠,这其中我们看到这些年来的高速发展其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可能也是经历了很多的阶段。比如说当年日本的汽车业,最早我们非常需要日本汽车方面的技术,但是他们一直在观察市场,等了很长时间以后他们才开始投资,这也是经历了一个阶段。但是不管怎么说,中日之间的贸易额,包括日本的在华投资增长速度非?,但是中日经贸之间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中日之间又如何来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呢?稍候我们再接着谈。
隔片:
4月11号到13号,中国总理温家宝出访日本,从破冰到融冰,中日两国还有多少路要走?共谋战略互惠,中日关系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今日关注》推出温家宝总理访日特别节目“融冰之旅”,敬请收看。
主持人:
我们刚才谈到了中日贸易额以及日本在华投资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接下来我们也可以看一看,在华投资的这些日本企业,他们是怎么看待在中国的发展的。
(播放短片)
解说: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已经建立了17家合资和独资公司,以环保为主打的混合动力技术是丰田公司的核心技术。2005年,丰田选择了中国作为混合动力车的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
(播放短片)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中国总代表 服部悦雄:
对丰田来讲,在世界上我们能处于什么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中国的事业。
解说:
服部悦雄说,去年丰田在中国销售本地生产的汽车约30万辆,到2010年,希望能突破100万辆。相信不到10年,中国就会成为丰田全球第一大市场。
在中国从事中日经济研究交流工作的高岛龙佑,用手心和手背来形容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他说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所长 高岛龙佑:
我们的统计显示,八成的日企在中国是在不断增加销售额和盈利的,盈利企业目前主要还是在制造业,因为相比其他投资,制造业是最早进入中国的。
解说:
高岛龙佑说,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服务业应该会是今后投资的热点。日本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有70多家在中国进行投资和合作,日本对华累计实际投资金额超过了580亿美元。
主持人:
现在也有一些媒体在分析说,日本的在华投资现在确实是逐年增长,而且刚才我们看到所做的分析,八成的日企都是赚钱的。现在也有一种说法,现在日本的投资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说以往的可能是一些制造业,但是现在像金融业这样的服务业转变,其实现在投资从质量上看的话,质量在提高。
江瑞平:
这个可能是日本对华这些投资应该是遵循这么一个基本的规律,当然也和其他方面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最早投资中国的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企业。最近几年,即便是在制造业这样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甚至是一些尖端领域的投资也不断进来。而且另外一方面,投资涉及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过去主要是制造业,现在是金融领域,可能未来发展金融还是一个最主要的在投资方面合作的领域。除此以外,服务业、物流业都会进一步发展。我们看到,日本对华投资一方面体现出层次在不断提升,还看到涉及的范围、领域在不断的拓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欣慰的趋向。
主持人:
这个对于促进双方的互惠互利是有好处的。
江瑞平:
它会带动其它方面经济、政治的合作进一步往前推进。
主持人:
说到中日经贸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前些年的时候,人们容易说到一个词“政冷经热”,但是这两年连“政冷经热”也很少听到了,说“政冷经温”,经济也不像那么热了。有一个数据显示,2004年的时候中日贸易额增幅是25%,到了2005年的时候下降了百分之十几,到了9.9%。2006年的时候,对华直接投资是46美元,比2005年下降了29%。反差还是挺大的,尤其是这两年,贸易额和对华直接投资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我们也知道,日本现在成了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是落在了美国和欧盟之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江瑞平:
这里面,首先您刚才描述的,在中日经贸关系的领域里面,也出现了一些冷的迹象,像贸易领域里面从2004年以后,25%的数字一下子降到了10%左右,实际上2003年增长速度超过了30%,应该说下降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其结果导致了对日贸易占中国贸易的总量在迅速下降。投资有点波动是正常的,但是像去年实际到位金额一下子下降了30%,可能就有一些问题存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