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7日电 倪匡是香港作家之中最手不释卷的人,他说《红楼梦》如金庸武侠小说,读多少遍都不会生厌。香港《文汇报》发表署名“彦火”的文章指出,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的人不少,但读过新修订版的人不多,而且通读的更少,把新旧版作仔细比对的,更是凤毛麟角,倪匡便是个中的一位。文章内容如下:
“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清.张英《聪训斋语》)
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无疑是“养心第一妙物”。失意时,一卷在手,浑然忘忧;得意时阅读,名利得失也可置诸度外。所以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是属于全方位的。
较早期的金庸作品的读者群主要是小市民。他的几部畅销武侠小说如《射鵰英雄传》、《神鵰侠侣》均在以小市民为对象的报纸刊载,《射鵰》在当年香港《商报》登载(该报读者均以工厂工人、小白领为主),《神鵰》在金庸创办的《明报》刊载,甫创刊的《明报》也是以小报形式出现,对象也是小市民。
金庸作品的读者群发展到后来,读者层次不断提升,逐渐为文化教育高的中产阶级所接受,包括专业人士、文化人,后者更包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最早公开表示对金庸作品的重视和赞赏,在台湾有夏济安教授,香港有林以亮先生及旅美华人文学评论家陈世骧等等。此后,海内外的学者自称是“金庸迷”的,大不乏人。
金庸作品之为学人所接受,主要是金庸作品为知识分子的苦闷生活打开一条新路,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的世俗小说有继承的关系;此外,金庸典雅的古典白话文及中国浓厚的文化因素,也是为知识界所喜爱的。照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的话是“他把儒释道、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通俗化了,所以金庸小说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入门书来读。”陈世骧曾写道:金庸武侠小说“可与元剧之异军突起相比。既表天才,亦关世运。所不同者今世独见此一人!
另一个金学专家、中国新派武侠小说研究学会会长冯其庸说:“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以上两位学者评价是极高的。特别是近十年来,金庸作品已由原来的市井文学,堂堂正正进入了学术殿堂了。
金庸小说是从基层起家的,眼下评说者不少,中外金学研究专家更多不胜数。但是对金庸作品进行全面和深入研究的,我想到两个人,民间的研究者,倪匡可称首屈一指;学界则以内地的学人,现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最具权威性。倪匡对金庸作品的研究,好在没有学究气,文笔言之成理,生动趣怪,而且他之研读金庸作品,比之其它研究者起步得早。倪匡深得金庸作品神韵,所以早年金庸避居瑞士,也要请他为《天龙八部》代笔。难能可贵的是,倪匡将金庸新、旧版本通读数遍,写来自然得心应手,处处生辉。他可以说是研究金庸作品的权威和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