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海青浦区一块14.4公顷的地块,挂牌底价为4亿元,最终被某地产公司以15.42亿元一举摘牌,创下上海郊区“地王”。每平方米过万元的地价成本,远超出目前当地住宅每平方米7000元的售价(11月28日《广州日报》)。
“地王”频频出现是百姓之苦,每生一个“地王”就拉动了周围房价迅速攀升,如“杭州地王”产生后,周边在售楼盘第二天就将房价每平方米抬高300元至2000元不等。对房产商而言,楼价主要有土地成本、建设成本、财务成本、税费和利润五部分构成,其中地价占商品房总成本近一半。土地是开发商的“粮食”,如果把地比作“面粉”,商品房比作“馒头”,“面粉”涨了,“馒头”自然要涨价。
“地王”的最大受益者是地方政府,可以一次性获得大量土地收益,确保年度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还能通过卖地“筑巢引凤”,促进旧城改造与建设。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卖地赚得盆满钵满,已是不争的事实。
表面看,政府通过挂牌出让竞拍土地既合法也公平合理,“地王”的产生是市场竞争之果,没什么不妥,实则不然。天价“地王”看似是开发商掏钱,但最终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政府卖地收益越大,老百姓埋单就越多。
城市土地姓“公”,而国有土地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属性,政府不能只考虑土地的商业利益,更应该以民生福祉作为考量,减少“地王”的产生,而不是一味高价卖地。如果说“地王”是开发商公平竞争的结果,不便用行政手段控制,那么政府就需要从“地王”收益中拿出钱补贴低收入家庭买房,或用于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尹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