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第二套房”的争议正越来越热火朝天,不仅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标准差异甚大,即便是那些被看作为经济柱石、政策风向标的大银行,其对监管层最新指示精神的理解,也有天壤之别。最典型的,莫过于此前媒体所报道的建行以“户”而交行以“人”为标准取向的界定分歧。应该说,它们将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标准背后所存在的复杂选择,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种标准差异甚大的乱象,却实在无法推导出是各个银行对政策精神的有意曲解。当然,也不能必然排除钻空子的投机可能。问题是这种投机式的钻空子,恰恰反映了不同银行对各自风险和利润的不同权衡,当房贷在房价迅速上涨格局下成为某些银行的风险之时,却也正在成为另外一些银行利润的成长点。
风险和利润的各自不同,本质上就决定了,“第二套房”新政如果一刀切下去,必然是一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这个政策当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炒房行为,但也当然地打击了合理的买房需求;它当然也会使得某些银行的房贷风险得以部分控制,却也使得房贷安全系数较高的银行盈利有所缩水。
这种出于自身利益分析的格局,从中也许可以揣摩,对于“第二套房”的界定,各个银行的认识为何存在这么大的差别。但是利益的考量其实还不能说是引起标准理解混乱的根子,本质而言,调控新政自“第二套房”这个名词甫一诞生起,就注定会引起麻烦。总体判断,如果标准和实施细则界定起来过于艰难,所谓“第二套房”新政就难免沦落为只图口舌之快。此前,已经有舆论认为“第二套房”政策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目前,由于监管层对标准的最终解释以及实施细则迟迟未能出台,许多银行的所谓“第二套房”的贷款已经处于停滞状态。由此,要求监管层尽快明确“第二套房”标准的呼声,也声调愈高。但是,监管层是否能够把标准解释得清楚,实际也仍然是个未知数。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近日就表示,央行还未得到第二套房贷政策出台细则的消息。这种表示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标准的最终出台实际存在艰难的现实利益的权衡。
自然,央行未必就真的还没有自己对于何为“第二套房”的标准判断。抉择的难点是,调控政策是否最终能够保证落实到需要调控的目标之上,否则,泥沙俱下的调控,只不过反证了调控政策的失败。
考诸当前普遍的行政低效以及房产需求的复杂现状,不妨说,清楚地界定何为“第二套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与其勉为其难地大伤脑筋,不如干脆权力下放,既然已经确定了第二套房的房贷首付和利率必须要提高这样的大方向,细节问题最好还是交给处理实际业务的商业银行去自行决断。一旦涉及到自己的风险和利润,只有干实际活的银行,才最有资格和能力去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借贷风险很大的“第二套房”。(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