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没有合法身份、原本不入流的“小产权房”抢尽风头:先是因为热销被广泛关注,后因为建设部专门发布“小产权房”购房风险提示,北京市国土部门领导又出面表态呼应而成为舆论焦点。但来自多家媒体的实地调查显示,北京市郊的诸多此类项目仍在销售中。
值得关注的是:舆论主调不是反对“小产权房”,而是质疑有关政府部门处置这类项目时的方式与态度。北京市政府将“小产权房”开发定性为“打着新农村建设旗号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予以叫停。一种有代表性的舆论认为,“小产权房”存在有价值,省市级政府反对是因为没能从中获得土地出让收益以及相关税费收入,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经营也受到挑战。
人们曾揣测房地产商会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和政府站在同一阵线上反对“小产权房”。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大多数开发商否认这一点,并对“小产权房”现象表示理解。
典型说法一:为什么那么多人明知道“小产权房”没有法律保障还铤而走险?每平方米一两千元,真便宜呀!不过这些房子质量一般,位置又都在郊区,法律上还没有保障,和我们单价过万元的合法商品房根本不在一个档次,面对的也不是一个客户群,形成不了竞争,我们反对它干吗?整治它是政府的事。
典型说法二:“小产权房”满足了中低收入者的购买需求,有了消费得起的房子,他们就不会再嚷嚷房价高了,政府也就不会非要干预房价了,我们正规开发商应该感谢它的出现!
典型说法三:“小产权房”热销反面印证了房地产供应结构失衡、中低价位住宅供应不足的问题仍然很严重,政府没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90/70政策”未发挥真正的效用。政府不解决,市场机制自身就来发挥作用了。
在国内大多数经济发达城市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中高档住宅需求旺盛,较高的利润以及不断高涨的地价,让开发商对中高档住宅开发趋之若鹜,没人愿意开发中低档住宅,加上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启动晚、土地供应数量有限,以至于住宅供应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中低档住宅缺口越来越大,因此才让“小产权房”钻了空子。
“小产权房”现象把集体用地流转问题又推到了台前。早在今年三四月份,国家土地专项监察工作全面启动后,发现的首要问题就是两个省市违规利用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有关数据显示,北京所有土地中,国有土地只占18%,其他都是集体所有制土地。在当前开发用地有效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加速推进集体用地的流转才是出路,该项政策也将让农民直接受益。
“小产权房”热销现象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现阶段政府在调整住宅市场供应结构上的不力。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好好照照这面镜子,找到问题症结进行根治,不要以叫停项目这样的粗放方式处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谢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