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年纪就容易健忘。这不:连日来,关于山东济宁300亿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争议一直热度不减,而发起该工程倡议书的69位两院院士也颇受关注。根据名单,记者电话连线了其中的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得到的答复是已经记不清是否在倡议书上签过名。(3月14日《新快报》)
真为何镜堂院士捏把汗,幸好他签的不是欠条。我愿意相信,这是因为何镜堂院士上了年纪,所以才会忘记自己是否在倡议书上签过名,才会给出如此让媒体和公众惊诧的回答。如果是这个原因,我们还能理解:老人嘛,有时候丢三落四、忘这忘那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健忘,而是想故意回避记者的采访,那就让人担忧了。
近年来,院士签字、专家意见等新闻纷纷出现:从退休年龄到国企改革,从法院判案到治理交通拥堵,从景点涨价到圆明园重修……总是活跃着专家的声音。这是个好事,说明我们的院士和专家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也愿意积极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为百姓民生摇旗呐喊。但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刺耳的“专家意见”:譬如三峡旅游问题上专家们“不存在垄断”的意见,在新药上市中专家们“药品价格合理”的观点,还有专家提出的“房地产要涨20年”的观点……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百姓利益的声音不断出现,损害着“专家意见”的权威。
这些伪“专家意见”,是真的能代表专家真实的想法么?我看未必。有些专家之所以出具意见是因为他们正好是某个项目的负责人、顾问;有些专家则更为“实在”,只要有人拿来拟好的意见书便会签字,当然与此同时也要收取一定数目的“评审费”或者“签字费”……于是会,当一个项目得到公众的一致反对时,我们常常能够看到“逆流而上”的“专家意见”;当一个穷凶极恶的贪官要判死刑时,我们也会看到“刀下留人”的“专家意见”。
何镜堂院士忘记了自己的签名,那么其他68位院士呢?他们会不会也忘记了呢?这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一些院士和专家很忙,他们不仅要做科研做学问,还要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和应酬,其中就有有关项目的评审活动。因此,当别人拿来拟好的专家意见时,他们往往没有时间仔细研究认真分析,也就签上了自己的大名。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专家意见”会不会也是这样获得的呢,这值得公众怀疑:是啊,一个耗资300亿的项目,竟然有倡议专家忘记了自己是否签名,是否同意,这是多么可悲。
“专家意见”功能的充分发挥,有一个前提,即其结论性意见应当客观、公正、中立、中肯,专家、学者应当在中立、谨慎、自律的情况下做出结论性意见,专家、学者必须保留自己独立人格和学术品格,不能无原则地一味迁就某些利益集团的观点。如果一些专家对自己出具的这些“专家意见”不重视,“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必将导致政府决策失误、形象工程上马、公众利益受损害。
因此,在目前“专家意见”泛滥却又似乎不可或缺的状况之下,我们有必要从法律和制度上予以规范,让每一个专家们都要对自己的意见负责,让每一个院士们都记得自己的签名。(刘义昆)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