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开幕前夕,山东省放了一个“文化卫星”,宣布要在孔孟之乡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曲阜南边8公里一座海拔只有200米左右的小山“九龙山”附近,兴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作为中国承担部分“文化首都”功能的“文化副都”。这项浩大的“百年工程”占地300平方公里,预计投资超过300亿元,当然会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文化盛事。(据3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
从有关报道中看得出来,这明显是官方行为,就连山东省委书记、省长也在为此推波助澜,国家发改委也批准了这个项目。不过,如果要拿“中华文化标志城”来征询民意的话,我估计反对的声音会占上风。因为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贫民和农村穷苦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多,凡事总得分个轻重缓急,在仍有不少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却耗费300亿元以上巨资去建设什么“文化副都”,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宜呢?这种工程,如果缓以时日,等全国人民都享受到小康生活之后再大张旗鼓地张罗兴建,也不为迟呀!
我注意到报道中谈到资金来源,说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这种官方语言的背后,很可能是政府投资为主,社会集资也少不了。如果需要各级财政出钱,那就应该征求纳税人的意见,看大家是否赞成搞这么一项文化工程。我们风闻过不少地方的某些大工程,在资金捉襟见肘之时,往往会摊派到企业、机关、团体或个人头上,当地凡是“挣公家钱”的老百姓包括机关工作人员甚至教师,都会被从未发到手的工资中扣除几百元上千元,一旦工程半途而废,这些被扣除的本来说是借款性质的“集资款”也就杳如黄鹤,“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因为被动集资者以后还要“挣公家钱”,所以不敢讨要,只好“哑巴吃黄连”。然而在并非真正“市场运作”的幌子之下,难免存在中饱私囊、借机挥霍钱财不心疼的无耻事情。因此,鉴于这样的前车之鉴,倘若人们担心这项耗资巨大、工期久长的“中华文化标志城”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类似问题,就是自然而然并不算过分的事了。
当今中国的一大特点,就是政府和官员掌握着丰厚的社会资源,因此对其决策的约束就显得非常必要,否则决策失误或分不清轻重缓急,受苦受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毕竟税收不是官员“贡献”的,都是社会大众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积累下来的。
把天下中华文化集中于一个地方,这样的奢望恐怕连古代的封建帝王都未敢想和做得到。全国能体现中华文化的遗迹多得是,既然曲阜想集大成,那么是不是都要复制过来呢?照着这个思路下去,曲阜是否还得建故宫呢?
中华文化传统需要弘扬,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过往的一切文化积淀都要大量地通过器物的形式再现,尤其是到处重复建设。传统文化中的不少东西显然早已过时,于当代毫无用处甚至属于有害的糟粕也不在少数,若是纸面上或影像上赏玩一下也就罢了,断不该统统复原于当下的中华大地。
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但更重要的在于现在与未来。如果地方政府和官员放着眼前当务之急的诸多民生问题不好好解决,却期望通过好大喜功的历史工程提升政绩,那么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让人恭维的事情。(作者:郑根岭)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