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私人银行这一顶级理财服务,中国一些富人居然不识货,这未免使银行家感到郁闷。不过,反躬自问,受中国的国情所限,私人银行很难照搬国外的成功模式。
私人银行的概念在2005年后才在中国出现。最初的传道者是穿梭于香港和内地的外资银行客户经理,而中资银行直到今年才开始提供该服务。由于中资银行曾长期存在效率低下和形象不佳等问题,再加上“财不露白”观念的影响,许多成功人士不信任中资私人银行,不肯将资产委托给他们来管理。
除了这种软性条件的制约,国内私人银行还存在硬件方面的先天不足。对富人们来说,私人银行不仅是享受银行“咖啡+沙发”的幽雅服务环境,而且是要获得专业和实用的金融服务。然而,受国内金融监管政策的限制,国外私人银行众多娴熟的金融工具并不适用于国内。例如,私人股权投资产品刚刚开始在个别银行露头,对冲基金则连影儿都没有。中资银行不能接受私人银行客户对资产管理的全权委托,也不能代客户直接交易香港和欧美等境外市场的证券,只能设计复杂的结构性产品来满足客户的境外投资需求。
此外,国外私人银行的一大功能是在客户生前进行财产传承的合理规划,从而规避高昂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然而,中国目前尚未开征这些税种,这使得私人银行的吸引力又少了一分。
当然,凡事都要经历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在当前的国情下,私人银行在合理避税和财产增值等方面仍有其运作的宽广空间,个别银行也在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努力赢得富人们的青睐。(李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