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1日电 美国《侨报》发表余东晖撰写的题为《美国经济衰退 中国求之不得?》的文章说,当美国人忧虑经济衰退时,中国人却在担心经济过热,于是最近人们听到一种论调: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对于急需给经济降温的中国来说,或许正是其“求之不得”的事情。最近又有一种说法,世纪大雪灾客观上给中国经济降温,使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压力减轻,甚至悄悄放松了本已收紧的银根。这些观点听似有一定道理,却是只看表象,不及本质。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经济通常由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然而这“三驾马车”的马力却很不平衡。
在华府威尔逊中心日前举行的中国经济研讨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副主任顿纳威认为,中国经济的连年高速增长主要是由投资驱动的,消费的作用却呈现下降之势,企业的融资成本太低给投资冲动火上浇油。
顿纳威指出,过度依赖投资导致产品过剩、价跌利减,产生新的银行坏帐,出口扩张难以为继。美国经济放缓将使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复杂化。
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诺顿分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多年超过40%,这是难以持续的高比率。
诺顿说,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是不平衡的两个极端;中国对美出口占其GDP的一成,美国市场对中国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然而,中国经济在长期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之前,眼下正面临通胀压力。中国官方对通胀深具戒心,5%以上的通胀率都会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最新公布的数字,中国1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上涨7.1%,其中自然包括雪灾等短期因素,但此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全球性的趋势,而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今后也会呈现攀升之势。
中国官方提出今年经济重点要防过热、防通胀。防通胀是当前当局最关注的首要问题,“限价令”的出台不足为奇,但这只是治标。从长远看,中国经济要走出过热的怪圈,还要靠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治本之道。
中国财政部前副部长、现任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和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水林最近出版新书,提出公共财政改革是中国可持续进步的关键。
随着中国国家财力的增强,政府应当拿出更多的钱用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这样才能使民众有消费信心,才能使社会和谐。
外在环境改变或者突发灾难,需要临时应对之策,但决不应就此放松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长期目标的追求。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