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对公众来说好事很多,不少垄断行业都出台了一系列降价或让利的规定:春运铁路票价不涨了,公路也不涨了;油价终于降了;国内航线燃油附加收费也降了;江苏人大规定,高速路如果收费口没全开,排队10辆车之后就免费了……
省钱,当然是好事,也被人誉为“民意”的胜利。但在一片叫好声中,问题却接踵而来。有人发现车票在春运前突然以“恢复原价”的名义涨价了,也有人发现油价下调后幅度仍然高于国际油价……最让人担忧的是,这些规定,似乎都是在一夜之间就出来了,没有听证、没有制度支撑——所谓“民意”胜利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实在的“民惠”?这些规定的出台,究竟是垄断行业与市场接轨的产物,还是仅仅为了缓和民意的装饰?是真正惠民的长久措施,还是看上去很美的权宜之计?
期待垄断业华丽转身
铁道、公路春运不涨价了,那么其他的垄断部门呢?如,民航部门的机场建设费,价格“跟涨不跟跌”的油老大,自说自话的“电老大”,还有欲将管道燃气初装费转移到管道气价的“气老大”……这些垄断行业的“老大”们,他们又将怎样保证自己的决策能真正合情合理惠及民生,而不是利用垄断优势与民争利呢?
应该肯定,像石油、电力、铁路、电信、民航等行业,多年来对综合国力增强和社会财富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长期以来,垄断行业价格过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垄断行业的巨头们也一直因为价格的问题在经受着一轮又一轮的拷问,而垄断价格始终将价格停留在“权宜之计”的层面上,没有完成由“被动”到“主动”的漂亮转身。
进入新的一年,我们希望听到更多来自垄断行业惠及广大民众的好消息,看到他们更多自觉推动社会公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
一问决策
降不降全凭行政意志?
1月14日,国家发改委突然决定将汽油价格下调。人们高兴地表示接受新油价,但却对这种“说涨就涨想降就降”方式提出质疑。消费者面对油价的涨或落,完全是雾里看花,为什么要连续4次“涨”,为什么而今要“降”,有没有个公式能让消费者有个明白点儿的预期?而火车票春运不涨价,公众事先一点都不知情,整个决策也没有进行事前听证,决策过程仍然是神秘和不透明的。它并没有为公共决策搭建起公开公正透明民主的平台。更何况,铁道部宣布今年春运不涨价,与以前宣布要涨价的管制逻辑没有实质性变化。
《新京报》评论指出,在民众质疑声中,垄断行业也要顾及舆论以及自身形象,所以俯下身来,“降点价表示一下”。因为春运火车票价上浮政策,早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油价问题,更是面临着民意汹涌的“跟涨不跟跌”的质疑。至于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同样是中国油价问题下的一个怪胎。
如果垄断行业这一系列的让利行为只是出自一种行政意志,而非一种市场机制的时候,民意与市场的作用仍然可能被忽视。以火车票价而言,这一决定是由铁道部“突然”做出的,而不是来自公众渴望的价格听证。这就让人担心,如果迎合公众意愿的“不涨”可以由某一部门随意说了算,那么违背公众意愿的“涨”也未必不会在今后同样随意地出现。
民众一次次对准春运涨价开炮,并不仅仅是希望得到“不涨价”的结果,而是希望借此机会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借助于法律武器同各式各样的垄断行业展开博弈维权。从这种意义上说,程序的正义其实比结果的公正更重要。现实的情况是,民众虽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在制定结果的过程中他们却再一次被集体拒之门外。春运不涨价应当是垄断行业迫于外界压力的一种常态,而不应该是其随心所欲的一种施舍,多年的舆论炮轰、一次次诉诸法律,到头来铁路部门依然是和往年一样高高在上地发布价格信息,这样的博弈结局又有多少喜悦可言?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