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没有历史,没有国度,没有信仰,只有利益的冲动,拼命地复制着自身。但资本之下的人和资本的驾驭者,则是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国度,自己的信仰。
“至诚无息,博厚悠远”,与其是说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理念,不如说是一个儒士的座右铭,一个国学府的校训。但一个真正的仁者,真正的智者,一定会;媲氨硐殖龃笥吕;修身为此,求道为此。
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在本土市场防御战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中国的混凝土输送泵市场从十年前国外品牌占95%、、本土品牌占5%、的窘境到目前完全倒置的格局。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自主品牌集体努力,使得国际大品牌在行业内许多领域难有作为。
近年来,工程机械行业部分产品的进口金额出现了负增长,如混凝土机械、筑路机及平地机、压路机、铺摊机等,这表明在这些领域国内产品已经取得了较大的优势。而中联重科也正是此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商。
但工程机械制造业远非只是单一产品的市;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在高端市场也远非如混凝土输送泵市场一样辉煌。
海外品牌也并非进行直接产品输入来占领中国市场一途。就在不久前,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最大的企业徐工,已然放在了国际资本的收购菜单上。
2005年,卡特彼勒收购了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40%的股份,将其纳入卡特彼勒的中国体系。但这显然只是其中国野心的一小部分,业内传闻中卡特彼勒计划并购的对象包括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三一重工,以及在2006年年初就已付诸行动的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
中联重科的超速并购,就是对另一种可能命运的断然拒绝。
收购与反收购,很难说是一种冰冷的理性算计,更大程度上是意志的较量。其实,任何一次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如联想收购IBMPC、TCL收购阿尔卡特,都激起了国人内心的某种情结;同样,也受到企业所在国的高度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所有有志于从事海外拓展的中国企业,都应该是受人尊重的企业。如果其中某些企业尚未取得成功的话,只是证明了中国企业应该更加努力,而不是再度关起门来。
无论如何,开放只有是双向的,才能显现出全部的意义。唯有坚强心智者,才能担当起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
中联重科的学者化的团队,贵族化的气质,求道派的风格,来自于建机院这一母体,来自于企业领导人的精英意识及对中国传统人格境界的追求。这样学院派的团队为何能够挺起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脊梁?
提起学院派,总让人觉得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残酷与多变。但学院派的理想主义色彩,产业报国的信念,让他们更能"不抛弃、不放弃",具有野战派们所不能比拟的定力;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这种基于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定力,是能够进行各种机制超前建构的前提。
学院派骨子里对混乱的讨厌,对规范的追求,使得他们比野战派们更注重机制的建构,且由于对社会形象的关注,他们不会去扮演一个团队游戏规则的破坏者。
学院派严谨自律,有时让别人感到木讷,不屑于追求一时的显赫,而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
学院派的素养与视野,使得他们能为自己的事业构思宏伟的蓝图,更能定义好自己事业的标杆;更能有国际化的思考方式。
学院派不能容忍一个市场走俏而又带有瑕疵的产品。在利润与信誉之间,詹纯新们选择了后者。这在野战派看来,就是典型的市场不适应症。
当中联重科一开始就将自己放在与德国制造的高度去尺度自己,并将销售收入的30%投入到技术创新上,这在野战派看来,也是“不合时宜”的。
当这样一个企业来到而且要长久地处在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聚集点时,中联重科必须表现出自己的勇气。
既然已经亮剑,就不能轻易让剑徒然回鞘。
此前中国某些企业海外拓展的失败,有着非凡的价值,就是考验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后继者信念的强度,同时也考验着投资者价值判断的准确度;中联重科注定要接受这场考验。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每单国内收购案,均有国际强势品牌的杯葛。华泰重工的收购战中,谈判桌的一方是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另一方无疑是中联重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联重科将胜出。但对手的名字却总是让我们联想起二战时的重机枪———声名赫赫的克虏伯重机枪!
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中联重科的期望值与支持力度,更是考验着中联重科在与国际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资源争夺中,究竟能走多远。
在这一点上,我们所关注收购CIFA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中联重科与战略投资者(HonyCapital)弘毅投资的合作。业内人士都知道弘毅投资是联想旗下的控股公司。也许这正启示着一条中国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主动融合,共同构筑通往世界之路。
尽管中联重科以资本为翅膀的扩张之道,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到目前为止,中联重科快速大规模的国内收购,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国际资本控制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市场的布局。
在每一个中国,也许在世界范围内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的收购中,在国际资本谈判的桌上,有一方注定是正襟危坐的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挥洒自己的智慧,表现出一个中国企业正在走强的大气与勇气。
“中国制造”正在西方酝酿破局之变。收购CIFA,一个新的海国图志,不过和先辈魏源不同,不为了解与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与中国,还中国以世界的高度。
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国内市场将趋饱和。行业要保持在目前利润率的前提下快速成长,就必须从现在起构思新的产业市场格局。这个格局必然要将世界主要市场纳入到自己的视野范围内。
中联重科的特色国际化道路,智勇双修,正在与国内其他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一起谋求中国制造的破局之变。收购意大利CIFA,无论成功与否,均是这条充满艰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产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换;中国在迅速成长的三十年中,浓缩地体验了国际资本扩张策略转换的整个过程。
“中国制造”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中国而制造,而是为世界而制造。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三驾马车之一。
时至今日,以产品出口为主的“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巨大的难局:
“中国制造”的巨大成功,已经让西方某些人士感到不安。技术壁垒、环保壁垒、产业安全壁垒,人权壁垒,使得中国产品的输出必须付出越来越多的非贸易成本。
“中国制造”及其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已经全面透支了中国的土地、能源与劳动力等制造业的基地资源,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制造”,有着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作为依托,但这一市场决不能满足“中国制造”长期高速的成长。
“中国制造”的成功,已经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效应,许多国家正在成为中国强有力的对手;大量的加工订单正在向比中国更具综合成本优势的国家在转移。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