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龙永图先生在出席“长三角地区企业发展战略高端对话”时表示,中国中小企业要团结起来,牢牢掌握产品定价权。要走出两大误区:一是误认为全球化就是跨国公司一统天下,二是以为不走出国门,中国企业就不能国际化。(11月4日《东方早报》)
参照日前龙永图先生对廉价出口的抨击,以及提出的国际标准、国际市场、国际价值、国际品牌四个国际指标,显然,他认为,只要拥有国际定价权以及国际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权,中国中小企业就能国际化。
事实上,我国虽然有康奈这样的民企成为国际制造业的标杆,但大多数制造业仍然停留在“中国组装”阶段,而且销售渠道与定价权旁落的情况日趋严重。格兰仕、美的的微波炉占到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但不仅没有因此获得全球定价权,反而贴牌生产比例加大,滑向了贴牌生产之路;中国的彩电产业同样如此,中国平板电视又陷入了CRT时代老套路的缺乏创新能力、靠组装、分销渠道的恶性价格竞争泥沼中,不到两年时间,行业利润已经骤降至3%以下。
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难道不想夺回产品定价权,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即便把全国的微波炉生产企业全都团结到行业协会的麾下,仍然无法掌握定价权,如中国在石油与钢铁的原材料领域都未掌握定价权甚至议价权都不大,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相对处于产业链底端、缺乏创新能力与品牌的企业基本无法获得定价权,这就是市场的残酷现实。
于是,问题就演变为,中国制造企业处于产业链底端,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力资源低端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人力资本化这一个办法,政府与企业承担起培训高质量熟练工人的成本,并且有正确的激励机制,使中国的制造产业能在产品的升级换代中以同等幅度上升的薪水留住这些产业工人。这就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最低工资制等体制。
另一个被忽视的原因是,原材料价格的市场化。我国上游资源性产业基本处于国有垄断企业之手,这些拥有垄断权的企业并未获得全球定价权,又要获得较高的利润以弥补生产效率低下参与全球资源争夺战,这就导致上游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制造企业不得不承担国际与国内资源上升的双重压力,将利润压缩到3%-4%这一最低区间,丧失了创造品牌的财务空间,只能在贴牌之路上越走越远。事实上,连海尔等大型制造企业都在提高贴牌生产比例,这将使中国制造业丧失品牌优势,后果十分严重。
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与企业必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而政府责任显然更为重大。一是,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类似于康奈这样的努力创立全球鞋业标准、拥有国际领先的研发能力和遍布欧美的国际销售网络、正在中国品牌之路上孜孜以求的制造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将以往对外资的优惠制度平等惠及中国的制造企业;二是,将目前拨款给政府部门培训员工的方式,改为按照人头计算,以“培训券”的方式落实到员工个人与培训的企业上;三是,理顺上游资源性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上游生产领域,使制造企业获得均衡利润,走出人力与产品低价竞争怪圈,优胜劣汰,创造中国品牌诞生的宽松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