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股市:低迷中寻找机会
“中国股市在牛年真的会步入牛市吗?”
从2008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算起,中国A股市场已经反弹了近20%,尤其是在农历春节过后的牛年里,中国股市牛气冲天,似乎有改变颓势的迹象,这给深套已久的中国股民带来了一丝安慰。
但在金融海啸的背景下,全球各大市场满目疮痍,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未必能够独善其身。尤其在2009年,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的叠加效应、上市公司的业绩突变、估值体系的动态调整、大小非和限售股的自动打压,都将影响2009年中国股市的走势。
宏观经济形式不容乐观
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快速下滑至6.8%,很多经济指标都在这一季度出现了陡降。但在2008年12月份,一些经济数据和指标却出现了缓降的趋势,尤其是贷款额和消费额的大幅增加,这对经济指标的修复和对人们信心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其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如果经济在短期内不能复苏,企业能力继续下降,下岗失业的人数继续增加,那么在经济萧条期敢于贷款的银行和敢于消费的人们就会自然萎缩。因为,贷款的对象不能够盈利,贷的越多坏账越多,敢于贷款的银行自然就会抑制其经营行为,而经济不景气,预期收益不明朗、不乐观,那些敢于消费的人又缺乏收入来源,其消费行为也就自然萎缩。
或许很多人将希望都寄托在政府投资和国家的产业振兴计划上,但是财政投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是漫长的,只能对GDP中的投资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经济效应的产出是有一个过程的。
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政府审批式的投资和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效率究竟有多高,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目前大家对未来经济普遍预期不好的情形下,投资与实际收益,经济预期与实际就业等都会出现错位。
其次,中国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越来越严重,而出口又将面临着严峻地挑战。从去年四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陡降幅度最大的可能就是贸易数据的增速出现了大幅下滑。而在这样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消费大国开始实施贸易;ぶ饕澹舛灾泄某隹诮┥霞铀。如何化解“出口大幅下滑”的影响,将是决定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不难看出,2009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并不乐观。在这样的“基本面”下,贸然反周期炒作,对股市过度乐观则很有可能要用时间来换空间。目前中国股市虽然已经暴跌了73%,具备局部技术性反弹的条件,同时一些“超调”的股票也有“价值回归”式反弹的要求,但是未必所有股票都处于“超调”。一些抗周期性强、能在未来政府投资中受益的股票或许会有一定的机会,但也不乏概念炒作。
“松货币”的真相
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可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但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未必一定就是正相关关系。虽然经济增长离不开M2的推动,但较高的M2并非一定就意味着较高的GDP,也不意味着会制造出牛市。
首先,从以往的历史数据来看,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撑流动性增加就一定会形成牛市。
对此,笔者搜集了很多流动性周期和股市周期的数据、图表,并将二者的周期线叠加之后发现:1988年-2008年这20年间美国市场中的牛市与流动性周期正相关性不强;1995年-2008年日本的也不强,在流动性高峰时股市未必是牛市;1996年-2008年的中国,在前三次流动性增长的高峰中,二者的相关性也不是很明显,只是在上轮牛市中他们的周期性似乎正相关性强一些。但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股市缺乏做空机制,从而“单边市”导致畸形的“资金推动型”行情与流动性过剩所呈现出的正相关性强一些,但这是在“财富神话”的诱导和通货膨胀的压迫下,被动形成了全民“存款搬家”去炒股的畸形现象,这应该算是一个特例。
其次,在经济不景气、预期悲观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流动性“滞存”,从而松货币制造的流动性未必会很快进入流通环节。所以,千万别把股市反弹的希望寄托在“松货币”制造出的流动性上。
上市公司业绩的估值尴尬
眼看着2008年的上市公司业绩一一出炉,为了防止踩上业绩“地雷”,我们必须要对2009年的的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充分估计。
在经济不景气和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的主业收入将呈现放缓趋势,一些参与二级市场投资的公司其投资收益很有可能会发生严重亏损,其结果必定会对2008年的报表造成重大影响,加之很多人对2009年的上市公司业绩预期很不理想,有人预计,2009年上市公司业绩可能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预期。
如果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出现负增长,那么当前所谓的“低”市盈率就会发生调整,很有可能会出现“股价未涨而市盈率先涨”的局面,从而会给投资者的价值判断造成“幻觉”,如果市盈率整体出现了“反弹”,那么市场会被进一步要求价格调整,但这将会对中国股市雪上加霜,从而传统的估值体系会被严重颠覆。
大小非、限售股自动打压
除了市盈率估值的“幻觉”之外,目前大小非和限售股的不断解禁也会给二级市场造成估值困难。流通市值的“动态化”导致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也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有数据统计,2009年共有1184次限售股解禁上市,涉及1127只股票,全年解禁数量为6906亿股,大小非解禁2247亿股,占全年解禁数量的32.53%,增发制造的限售股解禁为147亿股,IPO制造的限售股解禁有4513亿股,占全年解禁股的65.35%。以2008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解禁市值大约为3.2万亿元。
不难看出,IPO制造的限售股问题在2009年将会更加严重,限售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大小非的2.07倍。如果再加上以前解禁但尚未减持的大小非和限售股,则实际减持数量是一个存量加增量的概念,数据可能会更大。
目前大小非只减持了25%左右,仍有大量的存量大小非和限售股正在伺机而动,只要股市一出现反弹,就是他们的减持机会,如果不及时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让市场自行修复、自我消化,2009年以及未来几年的中国股市则很难走出困境。
如果让大小非和限售股问题继续拖延,股市继续低迷,很有可能一些上市公司在未来因主业受损、资金短缺、结构转型等迫使下,会不计成本地抛售(大小非和限售股的成本本来就很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股市有可能继续暴跌。
中资股定价权存隐患
前段时间,中资银行股在H股遭遇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集体抛售,从而导致港股和A股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
这个事实说明,中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定价权很大程度上受到境外资本的影响?梢运,香港的H股也代表着中国经济。因为中国的核心超大国有企业基本都在境外上市了,这些企业几乎都代表着国计民生和享受着权力垄断的超额利润。随着“H-to-A”(先发行H股后发行A股)和“A+H”的进行,使A股与H股市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A股市场已经不能再独善其身,而是时常受境外投行、评级公司和境外资本的影响。若境外资本集体抛售大多数核心中资股票,实际上也就变相做空了A股市场。
境外机构抛售H股不仅会让香港市场人心惶惶,同时也会让“A+H”模式中的A股异常紧张。因为同是一家企业、同样的利润,价格自然没有理由偏离太多。
虽说中国的资本项目并没有对外开放,中国股市只是小规模地引入了QFII,理论上是似乎有一道隔离外部金融风险的“围墙”,但实际情形是这道“围墙”仅仅只是一道“篱笆墙”,漏洞太多、监管不严。当务之急,除了积极“筑墙”、“维稳”之外,启动股市的财富效应,发挥股市推动实体经济的作用,发挥资源配置和投、融资功能也迫在眉睫。(苏培科)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骞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缃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