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0月9日晚上公布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2006年诺贝尔奖已经公布的奖项无一旁落,被美国人悉数纳入囊中。似乎像中国人习惯了囊括乒乓球冠军一样,美国再次囊括了诺贝尔奖的科学类和经济学奖项。虽然尚未公布的文学奖和和平奖肯定仍旧与美国人无缘,但美国在“非人文类”领域的强势垄断,还是让人对美国的“硬实力”再次产生深刻印象。
或许可以套用一句俗话“得一次诺贝尔奖并不难,难的是年年都得诺贝尔奖”,来说明美国人与诺贝尔奖的深厚关系,及由此反映出的美国综合国力的强盛。根据历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统计,从1985到2005年的20年间,共5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中,有34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居住,占64%;47位化学奖获奖者中有28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占59.6%;生理学或医学奖的46位获奖者中,有28位美国人,占46%;33位经济学奖获奖者中,有23.5位美国人(其中一人为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占71.2%。美国人不但“垄断”了近20年来的诺贝尔奖,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的6年中,除2005年的生理或医学奖为两名澳大利亚学者分享之外,其他历年的所有奖项中,都有美国人分享或独享。美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几乎是排他性地垄断了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学、经济学奖项,无可置疑地印证了美国至今无人可以撼动的综合国力。
美国人垄断诺贝尔奖并不是新鲜话题,近年来也不断有中国人在发出“中国人何时能够得到诺贝尔奖”的“天问”的同时,提出“美国人为何能够垄断诺贝尔奖”的思考。但是,就像没有人可以预测中国人何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一样,也没有人能够准确而全面地回答美国人为何能够垄断诺贝尔奖。或许我们只能笼统地指出,自从二战结束,美国获得超强地位之后,就成为吸纳包括资本、技术、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巨大磁场,上述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在顺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制度安排下,整合成为巨大的社会发展动力,进一步维系并巩固着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一流的教育研究体系,深厚的科学研究传统,充裕的研究资金,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共同构筑了坚实而巍峨的“金字塔”,对诺贝尔奖的垄断,不过是这个金字塔露出的最耀眼的塔尖而已。
不过据称也有美国人开始忧虑,这个耀眼的塔尖下面的基础是否足够坚实。有报道称,有美国学者指出,美国高中以下的基础教育开始出现松动迹象,甚至被认为已经沦为二流。而美国大学从发展中国家吸纳优秀研究人才的做法,也被认为是一柄既强化了美国的高端研究,又进一步弱化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双刃剑”。本报曾于2001年组织了一次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型采访,据记者在美国的观察,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室里,都有来自中国或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有些已经成为其导师的重要研究助手。而据中国留学生反映,他们在中国接受的大学教育,为他们在美国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输于绝大部分美国同学。中国学生向美国大学的单方向流动,还是中美教育交流的主要模式,但也逐渐显示出互补的趋向。这种趋向对中美两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或许都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何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焦虑,已经折磨了中国人多年。从美国人垄断诺贝尔奖的历史观察,随着一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水到渠成而已。或许有一天,“中国人何时获得诺贝尔奖”与“美国人为何垄断诺贝尔奖”的双重焦虑,可以同时得到破解。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张天蔚)